書架
素書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4節(2/4)

,而這些東西可能遠比所嗜好的事物更加重要,比如誌向和事業,再比如自我,因此中國自古就告誡人們“智勇多困於所溺”(歐陽修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意指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因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所困惑,以此教育人們切忌玩物喪誌。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出自 《莊子?秋水篇》),千仞高的峭壁之所以巍然挺立而不坍塌,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因此沒有什麽可以引誘他、攻擊它;人隻有摒棄世俗的欲望,無欲無求,才能達到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的境界。


諸葛亮在《誡子篇》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正因為無欲無求,所以無所羈絆、無所顧忌,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誌向的實現上去;正因為心中沒有束縛,所以誌向明晰堅定,既不會被貪念侵蝕,也不會被虛榮所蒙蔽,才能推動理想向現實邁進。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除絕嗜禁欲之外,還要在心中劃定對錯善惡的標準,明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此作為行事的標準。不良的思想要在成為現實之前就抑製它,將它扼殺在萌芽狀態,最終使善的思想戰勝惡的思想,進而指導人的行動,從根本上減少明知故犯的機會。


因此,就算受到外部幹擾即將行差踏錯時,這種來自內心世界的精神力量也會產生阻礙作用,從而避免錯誤行為的發生。


第20節:素書(20)


人生中有些錯誤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無心犯下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在錯誤發生後及時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並時刻引以為戒,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他的臣子士季就此向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也!定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從此士季的這句名言流傳至今。


文彥博是古代中國著名的“三君子”之一,他與古人郭有道、介之推並稱為“介休三賢”。據說,年幼時的文彥博為了修身,準備了兩個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個罐子中放一粒紅豆,做了壞事就在另一個罐子中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檢查紅豆和黑豆的數目,日積月累,黑豆越來越少,紅豆越來越多,到了最後已經能夠不自覺地不做錯事,長大後,文彥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


與此相仿,清代名臣曾國藩也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每天在日記中檢討自己的不足與過錯,好比說了什麽錯話、辦了什麽錯事、動過什麽邪念,都會在日記中一一記錄下來,然後提出改正的方法與措施。正是這種“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成就了在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