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曆史上的二把手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七章 蟄伏中的理性較量(1/5)

����不能成事的一代大儒王莽


“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王莽是政治上的野心家,道德上的偽君子,殘忍的瘋子,無能的蠢材——世人多這樣評價。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至少有三十年,王莽一直是天下君子的楷模。他謙虛禮讓、勤奮博學、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在忠、孝、仁、義各方麵都有值得稱道的事跡。儒家學者在評判這段曆史時,總是強調王莽的“篡位”,仿佛這麽說就可以順當地推理出:王莽在三十多年間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實現他稱帝的野心而假扮儒生。退一步講,就算他是為收買人心而作的偽裝,能裝到這個份兒上也足夠了。


王莽是中國曆史上從周文王以後,唯一的以大學者的身份而成為皇帝的人,像他這樣書呆子式的理想主義者,中國曆史上也隻此一例。


篡位是無疑的,隻是當時確實得到了上上下下大多數人的支持。至於他的政策,說複古可以,說超前也未嚐不可。


歸根結底王莽是個理想主義者、一代大儒,據說他死的時候很多儒生和他一起殉難,隻是政治上太幼稚,掌權前給人過高的希望,掌權後又給了人太大的失望,落差巨大也是他身敗名裂的原因之一。光有好的願望及理論上良好的政策,卻不考慮實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結果是比不實行這些政策更加糟糕。王莽的例子應該讓後世激進改革者引以為戒。


霧裏看花,水中望月,這恰恰是理想與現實的鮮明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的憧憬,可他不是我們所論及的。我們要說的理想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同”、“烏托邦”、“太陽城”,他叫人喪心病狂,為此不惜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而讚歌不絕。


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王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處處被他的理想愚弄,反過來,他又處處拿這個理想去愚弄別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感受到為理想奮鬥的快樂,西漢帝國的亂攤子終於被他理出個眉目來,這不是理想的力量嗎?但是作為西漢的掌舵人,他卻又必須是個現實主義者,他時時感到現實總在迫使他用理想所不允許的手段去實現理想。理想讓他“仁”,他常常“不仁”;理想讓他“義”,他卻常常“不義”;理想讓他“禮”,他常常“不禮”;理想讓他“智”,他常常把它變成“詐”;理想讓他“信”,他卻常常“背信”。


王莽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下野時竟有成千上萬的人為其請願訴冤。他為西漢後期的積重難返的政局,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那時他不得不麵對現實,當他和平奪權,避免了“亡,百姓苦”的悲劇,榮登大寶之際,他便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施,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遺憾的是王莽失敗了。王莽新朝的沒落,也摧毀了王莽一世的美名。


王莽起初絕沒有想做什麽皇帝,事實也正是如此,王莽直到三十歲,才憑借他是王太後侄子的身份,被封為新都侯。此後,王莽發奮努力,步步高升。再是春風得意,他人生的最高目標也不過是想效法周公,做一個完美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那個窮奢極欲、綱紀崩潰的時代裏,王莽就像一個高明的演員,給人們留下了動人的造型。他恭儉勤政,大義滅親,準確地俘虜了民眾之心。有人說王莽是在處心積慮地篡位,但實際上,他更像是被民眾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寶座。如果不是後來的朝政沒落,王莽注定是一世明君。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眾可以用最華麗的語言為你歌功為你頌德,民眾也可以用最惡毒的詞語來咒你、來罵你,直至要你的頭顱。王莽成了後世唐太宗警世名言的最好印證。由於朝代的滅亡,王莽親政的所作所為,良苦用心,一概被曲解成另有圖謀,於是“篡逆”這個蓋世罪惡順理成章地戴到了王莽頭頂。


王莽本是皇帝的親表哥,誰都會以為王莽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其實遠非如此。父親去世時,王莽剛剛四歲。那時候,王家還沒有發跡,出門連馬車都沒有。後來,姑姑王政君被選為宮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直到王莽十四歲時,王政君成了皇太後,王家才突然顯赫起來,五個叔叔同日封侯。


在漢朝,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王莽的叔叔都進入決策層,連帶著眾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個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漢書?元後傳》描寫王氏一家的熏天氣焰時說:自此時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門下。王氏一族,窮奢極侈,各路官員賄送的奇珍異寶,四麵而至。後庭姬妾,各數十人,奴仆以千數。羅鍾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興土木,樓閣連屬彌望,假山高台,淩駕於長安城除皇宮外所有建築之上。


這些雄偉的建築中,卻找不到王莽的家。由於父親早死,王莽家並沒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隻是得到了太後的一筆定期補助。姑姑和叔叔們忙於扶植私黨,攬權納賄,大興土木,幾乎把這對孤兒寡母給忘了。沒有權力自然就缺少收入來源,和叔叔們比起來,王莽母子的日子相當清苦。


貧困因為對比而放大,傷害因為敏感而更深。對早熟的王莽來說,由地位及貧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無疑是早年經曆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貧困和苦難會賦予人正義感的說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驗證。因為他們,王莽終生厭惡鋪張和招搖。孤兒往往天生嚴肅,眼神裏有一絲憂鬱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會他們如何應付挫折。王莽學習非常刻苦,他深知成績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是他個人奮鬥的重要資本。與權力中心的遙遠距離形成了強大的張力,深刻的屈辱體驗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動力。地處孤寒冷眼旁觀使他觀察到了社會的黑暗,聖賢的教誨灌注給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鑄造了他堅強的意誌。“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賞信修睦,選賢與能”,這些話在他口中讀出來異常的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將最終幫助自己走入權力中心,把這些寄生蟲一樣的表兄表弟踩在腳下,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終將留名千古、光耀萬世。這個時候的王莽是理性的。


受到整個家族的影響,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們那樣,把持朝政,主宰朝綱。為此,他恭儉克己,盡可能去獲得名譽,以求人們對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麵,他不像其他諸從兄弟那樣去誇侈鬥富,他主動擔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他孝順母親,尊敬寡嫂,養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儉樸,待人謙恭和藹,友善鄉鄰,經常受到鄉裏誇讚。同時他勤奮好學,拜陳參為師,學習《禮記》,專心研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會上都贏得了聲譽。


王莽還工於心計,城府沉深,他心裏十分清楚,如果改變自己的地位而出人頭地,光靠讀書和上述其他方法還不行,還必須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說,必須能得到伯父和叔父們的提攜。因此,他對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順、恭敬。其伯父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生病時,一連幾個月衣帶不解,顧不上寢食梳洗,因而蓬頭垢麵,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順,王鳳非常感動憐愛。臨死之前,王鳳對前來探望他的王政君說:“王莽茂才有賢德,望太後與皇上重用”。王鳳死後,漢成帝任王莽為黃門郎,後遷升射聲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表示願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來給王莽。公元前16年,漢成帝下詔封王莽為新都侯,不久,又遷升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漢成帝對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稱讚其美名,因此,王莽的聲譽已經開始超過了他的伯父、叔父們。


王莽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來表示他的與眾不同。他不僅敬養寡嫂,而對侄兒王光關心備至,送他到博士門下讀書,趁休息之時,還特意“振車騎,奉羊酒,勞饋其師”以及王光的同學。王莽還特意為長子與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廣延賓客,禮儀十分周到。席宴間,王莽幾次離席,去給生病的母親服藥。因此,人們交口稱讚王莽的“賢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掌握了朝廷大權,此時王莽才三十八歲。為了使自己的名譽超過伯父、叔父們,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擴大自己的影響,他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親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問,這些夫人個個衣著華貴,珠光寶氣,乘著華麗的車子,來到大司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們以為是婢女,後來經過交談,方知是大司馬夫人,無不為之驚訝,從此,朝野上下無人不知大司馬家庭儉樸。


公元前7年,漢成帝病死,太子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哀帝即位後,其祖母傅太後、母親丁太後兩家外戚得勢,便與王氏外戚展開了激烈的奪權角逐,在此情況下,王莽以退為進,辭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鄉,閉門讀書,暗中注視朝廷政局的變化,同時還在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王莽重新執政後,擁立劉衍為漢平帝,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稱製,實權掌握在王莽手裏。王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並且駕馭漢家皇帝,操縱治國大權,從而使自己能夠登上皇位以代漢。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培植自己的黨羽,任用自己的親信為朝廷重臣。又將成帝的趙皇後、哀帝的傅皇後貶為庶人,逼令自殺。


隨著王莽地位的逐漸增高,王莽企圖代漢的野心越來越強烈。公元8年,王莽開始策劃登基大典,準備做真皇帝了。此時,為討好王莽獻符命的人越來越多起來,“漢家天下氣數已盡”、“假皇帝當做真皇帝”的讖言風行全國。


有人製造一隻銅匱,送到漢高祖祠廟,內裝兩卷圖讖,一道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一道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書中說王莽當為真天子,並寫有值命大臣十一個人的名字,其中有八個人是王莽的親近大臣。王莽得報後,直奔高祖廟拜受“金匱”,並往謁太皇太後,表示自己當服從天意,受禪為帝。王政君聽後大吃一驚,正想駁斥,王莽已去,隨後讓王舜索求玉璽。王政君怒罵道:“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製,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王政君一邊哭一邊數說,左右侍從都跟著哭泣。王舜也俯首傷心地說:“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