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素書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3節(2/3)

價。仁人誌士順勢而行,深諳進退之道,明察世間之勢,造福於世間萬民,必將流芳千古,彪炳史冊。正道章


正 道 章《原始章》闡明了道、德、仁、義、禮的內涵以及與人生成敗的關係,本章的內容在於解釋如何正確履行這五者才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如同俊、豪、傑一樣的人物。


第14節:素書(14)


德足以懷遠


德,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能在無形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不自覺地心生景仰,從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以德化民這一思想深受中國古代聖賢的推崇,以德化民,無為而治。孔子曾如此喻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表明隻要統治者德行高尚,其他的人自然從善如流、心悅誠服。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因蜀南方之南蠻前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交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隻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隻如此,即定易勝耳。)”諸葛亮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要孟獲心服口服。隻是向孟獲一笑,將他放走再戰。經過七次擒縱,諸葛亮仍繼續放走孟獲。孟獲及其他夷人開始反思,不再離去,孟獲說:“諸葛亮真是天上的威神,南人不再反叛了。(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至此南方安定。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為人誠實守信就可以使意見不同的人相統一,處事公正守義就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持和擁護。


一個人言而有信,行止有義,他的作為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史記》曾記載,春秋時期,因晉文公重耳功不可沒,周襄王把陽樊、原城等城池賞給了晉。原城的原主原伯貫不服,放出謠言說晉攻下陽樊後,殺盡了城中百姓。原城人恐懼,共誓死守。深知誠信威力的趙衰對重耳說:原城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服晉,是因為晉還沒有取信於他們;您向他們表現出誠信,原城將不攻自破。


第15節:素書(15)


重耳聽從他的建議,下令軍士各帶三天口糧,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圍而去。到第三天時,晉軍隻剩下了一天的口糧,形勢十分危急。當日半夜三更,原城有人從城上縋下稟告重耳,說已經探明,晉攻下陽樊後,沒有屠殺百姓,並相約明夜獻城。重耳回答說我已約三天為期攻不下就解圍,現已期滿,明天就退師。有軍吏勸重耳,原城人已經相約明夜獻城,為何不多留一天,打下原城再走。重耳說,誠信是治國安民的寶物,我下了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圍的命令,再留一天的話就是失信,得一原城而失信於天下,老百姓又怎麽能取信於我?第二天黎明,重耳就命令晉軍撤兵。原城百姓紛紛歎服晉文公誠信守義,就爭先恐後地跑到城樓上豎起了降旗,追隨已退師的原城人不絕於路。重耳命令紮駐車馬,單人獨騎直入原城,百姓歡舞相慶,原城遂為晉所有。


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


具有能夠從以往的經曆中總結出經驗的才智,擁有能夠明確指導今後生活的洞察力。


《增廣賢文》中說道:“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唐太宗說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