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素書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2節(1/4)

類的學問得到了蓬勃發展,但真正掌握天人之道的,卻是寥寥無幾。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都被世人稱作名震一時的賢相,然而對於道為何物,他們連與之相仿的皮毛都知之甚少,更何況運用它造福蒼生?這就是《素書》不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的緣故。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所謂“道”,在於遊離有無;而“神”則是一種“非有非無”的思想與氣質;如果在擁有的同時不表現出來,可以稱為“聖”;在精神無所拘束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如果不是這四類人,即使得到《素書》並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實際中得到真正應用。


第7節:素書(7)


原始章


原 始 章 “原”就是根本,“原始”就是最根本和最基礎的發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製,這五者就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本章的內容,就在於論述這五者與人生的關係。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本質上是同一精神本體的五個不同方麵,其中的任意一項都可以作為規範單獨存在,同時,它們又有共同的精神一以貫之,五者相輔相成而又相互獨立,作為同一精神的不同產物指導人們的行為。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以“內省”為主的個人修養,“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是一個人從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所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正心、修身形成內在的修養為本,進而完成齊家、治國的外發事業,最終達到平天下的境界。道、德、仁、義、禮就是在此立身、成名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準則。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所謂的道,就是人類生存、萬物運行所遵循、所依賴的自然法則,天下芸芸萬物,世事循環,都是在無形中遵循著“道”,然而“道”的真正內涵,卻沒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會。


“道”所覆蓋的範圍極為廣闊,無論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還是大到無邊無際的天地、小到纖細的草籽內核,都蘊含著“道”的存在。對於“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之類的字眼,不過是對“道”的不同表述,盡管“仁”、“智”之類的字眼也無法概括“道”的完整含義。至於尋常的百姓,雖然每天都在遵循著“道”生活,更是無法知曉它到底是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