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我怎樣寫小說(精品公版)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讀與寫(1/5)

讀與寫 今天要談的是讀書與寫作。我隻是就自己讀了些什麽書來談談,供諸位的參考,並不想勉強別人照我一樣來讀書。至於寫作,我也是有自己的方法,不希望別人也應照我這樣寫。而且我很知道自己所寫的這些東西都不大好,決不敢在這兒向諸位作自我鼓吹,說我寫的都是文藝傑作。


首先,我想提到讀和寫的關係。無論我們寫小說或戲劇,恐怕最困難的一點就是不容易找到一個決定的形式。譬如我要寫一篇小說,可以用第三身來寫,說他怎樣怎樣,也可以用通信的方式來寫,還可以用自傳的方式來寫。這些便是形式。假如一個人沒有讀很多書,那麽要想寫出一篇小說,盡管有極好的材料,因為難想到一個合適的形式,終使著這篇小說減色。如果說你隻念過《少年維特之煩惱》,於是你便照著這本書的形式來寫,或者你隻念過《魯賓遜漂流記》,就照這本書的形式來寫,並不想你這篇小說的內容與這種形式適合不適合,這實在是一件很吃虧的事。要是你書念得多,不用人家告訴你,自己便可清楚,心中這些材料,用何種方式表現得最恰當。


你現在要想寫一篇描寫自己心理的小說,你頂好用第一身,說我怎樣怎樣,若是你要描寫第二人或第三人的心理,那你就該把你自己不放在裏麵,而用客觀方式詳細地來分析他們。這雖是一個淺顯的比方,可是除非你書念得多,你就許做不到。書一念多啦,心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些思想,馬上就能找到一個最好表現的形式。


有人說,自從有新文學以來,並沒有見到多少具有很好形式的小說,如鬱達夫先生寫了某種形式的小說,馬上有許多人都寫鬱達夫式的小說,夏衍寫了某一形式的劇本,立刻就有許多人寫夏衍式的劇本。這種事實我們不否認,其所以有這樣的事實,正因為他們書念得少,隻好模仿人家的形式,把自己的內容裝進去,兩者不能相合,結果自然失敗。


所以多念書是養成自己判斷能力必要的條件,不管新書也好,舊書也好,它總有一貫的道理。從古至今,一本文藝作品流傳下來,當然不是偶然的事,我們可以從一本二千年前流傳下來的書,來幫助我們判斷最近出的一本書。西洋有一句話說:“你可看到一本新書出版時,可拿一本老書去念。”這種方法不一定對,假如這樣,豈不新書店都得關門?不過這裏麵也自有一部分真理,就是這些老書裏麵有它不變的道理存在。譬如美,美的觀念是隨時代地方而變的,我可在前數十年以小腳婦女為美,現在我們再看見小腳,就覺得那是不美了。美雖然變,然而美是不滅的。從最古的書一直到現在的書,能夠流傳,必定具有美的因素,若說一本書的文理不通,組織亂七八糟,而能流傳五千年,乃是絕對沒有的事。


其次,人情是不變的。社會關係變了,人情也變了,比如武鬆李逵,是英雄豪傑,隨便殺人,無半點同情心,在現在的我們看來,便覺得不大人道,我們現在寫的小說中的人物不會像《水滸傳》中那些人一樣,所以人情是隨曆史社會而變,雖然如此,但這種變化很慢,在五千年前,爸爸愛兒子,給兒子抽大煙,因為抽大煙就很老實,躺在煙床上不出去亂跑,現在我們再沒有愛兒子給他抽大煙的人了,隻是父親愛兒子,再過一萬兩萬年,這種心理就是有變化,也變得極慢。


我們看看《書經》,這是一部很古的書,讀下去便容易判斷這不是一本文藝書,裏麵沒有人情,沒有寫堯怎樣愛他的兒子,舜怎樣愛他的弟弟,別的書如《史記》,那就不同,雖則太史公寫的《史記》中有的是報告,還有一些年表,可是有的地方寫得非常生動活潑,像鴻門宴,及霸王之霸與漢高祖怎樣對功臣,都是栩栩如生,能使人感動,都是由於有人情之故。所以人情雖隨時代而變,文藝作品中不能缺乏人情,則是一定不變的道理。


思想變得更快,比感情尤甚。孔子時代的思想不是諸葛亮的思想,諸葛亮時的思想又不是現在的思想,二千年一千年前的《四書》中的思想絕不適用於今日,可是我們還高興去念它,就因書中有它的美和人情,叫你覺得那時候,應當那樣思想,就不覺得陳舊。所以漢朝有漢朝的文字,唐朝有唐朝的文字,今日有今日的文字,文字雖在不斷地變,所不變的是那一朝代所留下的東西,其文字最足以表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