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寬心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看清自己的內心

看清自己的內心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的一大哲理,但往往很多人都不能領會其義。事實上,它要求人們打破成見的藩籬,直接以“自心”為門,走向成佛的真意。成佛者,就是要明心見性。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為什麽我們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道:“我向你說個比喻,假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獼猴蹦跳不停,室外有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呼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猩,實在很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指我們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彼此糾纏不休,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適蒙和尚以比喻開示,無不了知,但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與它相見,且又如何?”


這時洪恩禪師下了禪床,拉著仰山禪師的手,親切地說道:“好比在田裏,為了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言下開悟。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人生在世,最難的莫過於認清自己。


有人問瑞州道虔禪師:“開悟的人和沒有開悟的人,大家都來請教禪師,請問禪師如何教化?”


禪師反問:“你說巨大的山嶽還缺少一丁點兒泥土嗎?每個人本身都有著大智慧啊!”


那人又問:“既如此,為什麽還有人三山五海地去參尋呢?”


禪師回答:“正是因為這些人被俗念、妄想迷失了本性,想要禪師指點迷津。”


那人又問:“還有沒有心不發狂的清醒人呢?”


禪師肯定地說:“有。”


那人又問:“什麽人不會進入狂妄之境呢?”


禪師回答:“通過智慧可以知曉種種現象,始終不為外相所動的。這種人永遠不會陷入狂妄之境!”


禪者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可以不執著於外相,可以不陷於狂妄;但執迷不悟的凡人卻相反。


外在世界紛繁複雜,很容易讓人迷失,做一個清醒的人太難了。


禪宗曹洞宗的建宗禪師是洞山良價禪師和曹山本寂禪師。當曹山禪師追隨洞山禪師參學有些日子以後,洞山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以曹山的名字“本寂”來考驗他。


洞山禪師問曹山:“你好像是個有德行的人呀!你叫什麽名字?”


曹山回答:“我的名字叫本寂。”


洞山又問:“嗯,本寂。本寂之上還有什麽可闡述的嗎?”


曹山回答:“沒有什麽可說的了。”


洞山再問:“為什麽?”


曹山回答:“如果還有可說的,就已經不再是本寂了。”


洞山因此非常器重曹山。曹山也終成一代大師。


禪者認為人的本性是虛空、寂靜的,不落於語言、文字,所以稱為“本寂”。“本寂”,自然是不可說了。


月作金徽風作弦,


清音不在指端傳。


有時彈罷無生曲,


露滴鬆梢鶴未眠。


——明·止庵德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