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錢途商路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04章 少爺就等著你們招財進寶了(1/4)

十四歲之四


識人才賜名寓心願,驚異世秋耕秋種稀。


“咱們要交多少稅子?”錢鋒問。


他知道曆史上有記錄的稅法,從夏代就有了。


夏有貢,商有力役助法,周是徹法賦稅,都是對固定土地收獲,所開創的原始的強製課征。


在當時的土地所有製下,地租和賦稅的某些特征,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


公元前594年,老魯國的精英人才:魯宣公,首提“履畝十取一也。”從而誕生了“初稅畝”。


這是一個偉大的經濟改革措施,因為對生產裏發展的重視,在公田以外開墾私田增加收入,首次從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有製。


“初稅畝”就是華夏曆史稅收起源的一個裏程碑。


就錢鋒記憶裏的稅收,曆史上秦漢,隋唐都是富有特色的政策。


秦統一六國後,在原有賦稅製度的基礎上,對賦稅製度進行了改進。田租、賦稅是秦國家的重要財產來源。秦除按地收租外,還論戶取賦,也就是所謂的口賦,即人頭稅。


秦時的賦稅除上述兩項外,還有徭役製度,就是無償征取力役之課,是秦賦役製度的重要部分。


賦役乃漢代國家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漢代的賦稅除最主要的稅種--田租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稅源就是口賦。這是承襲秦的稅製。


隋及唐前期的賦稅製度均是以均田製為基礎的租庸調製。以人丁為基本依據和計量單位。隋初規定,“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歲役不過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主持製定兩稅法。


兩稅法按土地及財產征稅的作法,有利於稅收的均衡負擔,是符合當時實際的措施。


執行的結果是朝廷的稅收有明顯增加,對穩定唐王朝的統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製有所放鬆。


唐中後期,由於國家財政困難,唐政府采納大臣建議,開始對鹽、茶、酒征稅,同時沿襲前朝舊製,繼續征收商稅和關稅。


宋是沿用了唐的兩稅法,又把兩稅分成了田賦和鹽稅。宋朝的國家稅收,幾乎全靠鹽稅。


宋以後的事情,錢鋒還不需要操心。此刻他,一心一意的等著眾人給他提供線索,好助他破解紀元之謎。


“少爺,您明年還不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